【理响中国】坚持不懈抓好“三农”工作
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坚持不懈抓好“三农”工作。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,强化农民增收举措,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树立大农业观、大食物观,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。
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“三农”工作。何谓大历史观?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树立大历史观,从历史长河、时代大潮、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、探究历史规律,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,增强工作的系统性、预见性、创造性。”具体而言,从时间维度看,坚持大历史观,关键是考虑问题一定要立足历史长周期的最优;从空间维度看,坚持大历史观,关键是考虑问题要立足国际国内大空间的整体优化;从属性维度看,坚持大历史观,需要从深层次本质属性层面看问题,不能仅停留在表象层面。
要高度重视“三农”工作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,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,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。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“三农”是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。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对于最基础问题,必须要立足长远和全局考虑,必须对其本质性规定要有深刻认识。具体而言,“三农”的基础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。首先,“三农”工作是保障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基础。手中有粮,心里不慌,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,粮食安全是社会安全最重要的保障。其次,“三农”工作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。从经济供给方面看,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一切产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。从经济需求方面看,“三农”需求,是经济总需求很重要的一部分,尤其对于农民人口占比较高、农业产值比重较大、农村面积占比较大的情况,“三农”需求在经济总需求中的比重必然越大。从经济结构方面看,城乡经济结构是最基础的经济结构,经济结构要合理,关键是城乡经济结构要合理,国内经济大循环要顺畅,关键是城乡经济大循环要顺畅。再次,“三农”工作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。一是农耕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基础,是产生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最深厚的根基;二是农耕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。第四,“三农”工作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。没有“三农”的生态安全,必然没有国家的生态安全。第五,能否做好“三农”工作,也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方面。城乡贫富差距,是贫富差距很重要的方面。缩小贫富差距,关键是要缩小城乡差距。
立足“三农”需求,主导“三农”供给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立足国情实际,立足“三农”实际,坚持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,打赢了脱贫攻坚战,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,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,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、发生历史性变革,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。目前,面对“三农”新情况、新特点、新需求,围绕焦点、难点、重点问题,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“三农”供给,推动“三农”工作再上新台阶、实现新均衡、进入新境界。
农业发展目标要多考虑综合效益。一是要千方百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,这是农业最基础的目标,也是农业最重要的效益。粮食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物质财富,而且这个物质财富的价值是无法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。二是要立足生态安全发展农业。农业是一个对生态环境影响面积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的产业。不重视农业产业的生态安全,危害是全面持久的。三是要立足全民利益考虑发展农业。因为农业产业所提供的产品,主要是涉及社会大众生存的饮食等最基本必需品。在这种情况下,农产品价格就不能太高。因为农产品价格过高,会损害社会大众福利,尤其会严重损害低收入群体利益。四是发展农业要和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结合起来,要加强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。中华农耕文化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,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宝贵财富,我们要传承利用好这个宝贵财富。
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谈农村发展问题,不能就农村谈农村。乡村全面振兴是一盘大棋,需要城乡协调推进。一是城乡产业之间要实现一体化协调推进。城乡产业之间不能形成互害竞争模式,应形成有机互补模式。二是城乡人口、资金等要素要有序一体化流动。不能一头要素过于密集,一头要素严重匮乏,以至于空壳化,这对城市和乡村都不好,且导致要素配置效率不能实现整体最优。三是城乡制度要一体化协调建设。城市制度的建设,既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,还要考虑农村发展的需要;同样,农村制度的建设,既要考虑农村发展的需要,也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。四是城乡文化建设要有机一体化推进,应形成城乡互养互补文化模式。城乡文化实现互养互补,是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方面。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不能把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解为城乡一样化发展。城乡之间是不可能一样化发展的。因为城乡在主要的产业基础上是不同的。农村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产业,而城市则以工业等为主要产业。由于城乡产业基础不同,必然城乡之间在制度、文化、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等方面,不可能完全一样化。不管是城市,还是农村,其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一定要配套。二者不配套,不仅加大了居民的生产成本,也加大了生活成本。这也要求我们在农村建设上,一定要把农村建设得像农村,要留住乡愁,不能城市不像城市、农村不像农村,不能城市农村一样化。
解决“三农”问题不能离开国情基础。尤其对于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,“三农”问题必然是一个长期问题。如何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,既不能消极,也不能太理想化,尤其不能盲目急躁跃进,要稳扎稳打,稳中求进,在这一点上,全社会应形成共识。要千方百计守住两个底线,这是“三农”工作的最后防线。一个是要千方百计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,尤其对于人口大国,一定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;一个是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。要基于国际大视野考虑“三农”工作,发挥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优势。由于土壤、气候等方面的差异,农业是一个容易产生比较优势的产业。发展农业,既需要积极走出去,也需要积极引进来。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,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,也提升了国家竞争力,同时也增加了国民消费福利。
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要真正读懂“三农”问题。“三农”问题是一个国家的“根”问题。不理解“根”问题,就不可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有深刻的理解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:“只有深刻理解了‘三农’问题,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、这个国家、这个民族”。目前,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,在“三农”问题上,不能只在办公室里做计划和规划,不能只在书房里想当然写文章,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。如何深入调查,首先要深入农户调查。农户是农村的细胞,要认识农村问题,应先从认识细胞开始,在此基础上,再全面展开调查。其次,要把调查行为日常化,要随时随地进行调查。再次,调查一定要细致扎实,走马观花、蜻蜓点水式调查是很难了解到真问题的,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调查。最后,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,还需要结合调查得到的材料进行深度思考和深度分析。只有这样,才能得到解决问题的真办法,才能找到治本的有效对策,才能在治理上不做无用功或少做无用功。
(宋圭武,中共甘肃省委党校(甘肃行政学院)二级教授)
审核:李建军
拓展阅读
热门文章
- 关于XBB和病毒变异,你关心的5个问题有了解答!
2023-01-10 02:00 - 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召开
2023-10-11 02:01 - 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杭州举行
2023-09-24 02:01 - 什么情况?这家A股公司董事长和一众高管集体辞职
2023-09-04 02:04 - 亚洲五国筝合鸣 奏响亚运和谐曲 总台发布《心心相融》MV
2023-10-01 02:01 - “甜蜜产业”助力绿色转型——湖南冷水江小水果产业发展观察
2023-08-06 02:01
推荐阅读